有些背景不說大家也清楚得很,國內的社交媒體現狀跟國外差異很大。我們這些經常服務國外品牌的公司,每個月都逃不掉會有一兩次要給外國飛來的朋友介紹中國的情況。我很享受做介紹,“主人翁”精神并不是隨時都可以感受得到,尤其是服務品牌久了,做外人的時候多,僅有一兩次做主人的時候更難能可貴。
外國友人到中國總是行程緊湊,并且還有時差問題,能簡短扼要,又生動有趣的介紹本地情況并不太簡單。尤其是每一位友人對中國了解的深度都不太相同,所以要做到撒面,把所有事情都覆蓋到,還要打點,對一些重點事情進行強調和深入解釋,就尤為重要。
不夸大情況-中國跟世界各地都一樣
過去十幾年互聯網人養成的壞毛病之一就是夸大中國的差異性。讓外面的人都覺得這里很不一樣,總把中國說得好像緊關的大門背后有萬分奇異的東方風景。但事實上,如果對國外情況了解夠多,就會發現很多情況都中外類似。比如,主要的社交媒體幾家獨大;KOL撐起了內容;社交媒體提供原生廣告樣式的付費廣告形式;年輕人是主要活躍用戶等等。
因此,我個人每次都會先提出的一點:中國并沒有太多的不同,很多業態和情況與國外類似,道理是相通的,請友人們先放下戒備之心。
最近我發現另外一些同行喜歡吹噓國內平臺的先進性和領先點。沒錯,我們確實有很多事情已經跑在了國外的前面,比如手機支付,O2O等,但不代表國外沒有這些事物,也不需要過度宣傳,讓國外的朋友覺得我們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。
強調對營銷有價值的差異
社交媒體的特點有很多,對國外的營銷人來說,他們想知道的,或者值得花時間去了解的往往是對營銷有價值的事情。有一次一位知名奢侈品公司的全球營銷負責人來上海跟我們會面,想讓我們花時間介紹一下微信的情況。結果他們自己的團隊把“紅包”功能帶了出來,那時正好是微信開放了紅包+模糊照片朋友圈的試點剛結束沒多久,大家圍繞這件事聊了二十分鐘。
最后我被問到是否可以借助這樣的功能做營銷?以我對該品牌社交營銷投入情況的了解,覺得他們并不可能推動巨大的創新事件,只能委婉告訴對方可能性很低。結果大家都覺得浪費了很多時間。
那么中國的社交媒體到底有哪些事情是跟國外差異很大,并且深刻影響營銷廣告公司的作業呢?
媒體的封閉性:
媒體之間的競爭,數據的封閉,技術接口的關閉,以及規則的“關起門來自己玩” 都導致品牌和代理公司很難在這場游戲中具有主動權。用一句話來形容這種感覺,就像永遠在黑暗中揮舞拳頭。我們不知道會不會打中什么,甚至有時還會被絆倒。因此總是要謹慎,但還要用力,有時還要迅速從跌倒中站起來。
意見領袖的不規范市場:
意見領袖做廣告不標注;有錢就能做,但有時有錢又不能做;價格隨心所欲,但卻不保證效果;真假意見領袖分不清楚等情況都讓網上公關做的異常痛苦。簡單來說,在國外大家都發產品給意見領袖,他們是否寫內容是不可控的,那代理公司賺的的就是找意見領袖和聯絡他們的錢。但在國內,給錢就能發的情況下我們還要賺“管理他們”的錢??墒枪芾韰s不好做,這是很特別之處。
內容爆炸,質量卻有待提升:
全世界都因為自媒體的風口沖進了社交網絡。但門一打開,什么東西都飛了進來。不是每個做自媒體的都是為了做內容而做內容的,所以好壞內容的差異巨大。壞的內容可以惡劣到是簡單的復制粘貼,甚至人身攻擊,謾罵等。這已經不是內容出品方的能力問題,而是道德問題。國外也有內容出品方,國內外的都想做內容,但他們是真的“想做”。
品牌是不懂內容的外來客:
相比起國外的社交媒體,國內品牌的內容運營意識還是以“不花錢”和“做廣告”主導的免費廣告渠道方向居多。因此消費者并沒有形成對品牌內容的好印象。大家不會隨意關注品牌,也從來不指望品牌可以做出讓自己滿意的內容。這點相比起國外,就給“社區管理”帶來了很不一樣的挑戰。
說到這里,都還是一些相對泛泛的不同之處,但已經足夠讓國外的品牌主了解這里的一些市場現狀。從而幫助他們判別如果進行營銷投入,以及如何謹慎的對待結果的檢驗和成果。
不同的行業也有更多的不同之處,這些都可以視客戶的情況不同進行增加,以幫助他們更加了解自身相關的消費者行為以及內容,媒體發展情況。
總體來說,我一直試圖保持平和的心態給外國品牌介紹中國的情況,讓他們明白這里其實并沒有大不同,只是要注意一些陷阱。用刺激的方法去抬高或降低他們對中國市場的期待值,是不太聰明的做法。我們可能因為自己挖的坑要做更多的體力活。